写在前面:
一、《我收藏的苏州老学校》,是小荷创始人冯斌老师(河马国王)前几年的一部作品。
二、冯老师喜欢教育,也喜欢收藏,因此教育收藏成了他的一大乐事。这部关于苏州老学校的图书,就是他多年收藏的见证。遗憾的是,那些老学校,或已不复存在,但因有了冯老师的收藏,那些教育时光才得以定格为永恒,为后人所传颂。
三、另,2020年10月1日,中秋国庆佳节,倾注了冯老师数年收藏心血的“毕业证书·苏州老学校博物馆”,在小荷中园湖西三院隆重开馆,在现代化的园区金鸡湖畔,树立起了一座文化地标,其亦为中国第一家老学校博物馆,展示了自清末至当代,苏州及其他省市、港澳台地区的毕业证书,很多是第一次展出,弥足珍贵!其亦将成为冯老师教育收藏的文化窗口!
四、经冯老师同意与授权,本网即日起,开始连载《我收藏的苏州老学校》,以期新教师及其他人士明晓苏州乃至全国教育的昨天和童年——知道“我是谁”,明白“哪里来”,亦启发今人思考教育的今天与明天——要到“哪里去”!
五、敬请读者欣赏!
“作文狗”网编辑部
2020年10月深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《我收藏的苏州老学校》第十七辑
景范中学:徐锦魁校长生前赠送的一枚校徽
年年七月,今又七月。
笔者写作此文的时候,正好是原景范中学副校长徐锦魁先生去世一周年的日子。今后每年的七月,也必定是他的那些“高足们”心潮难平的时日。
一个人的离去,其实很平常。但一个多年朋友的离去,你不会忘记,会让你长久记忆。徐校长是一位数学老师,后来当了副校长,当了两位女儿的父亲;退休之后,又当了两位外孙的外公。他的学生无数,所以饭局无数,茶叙无数。许多夜晚,他都欢声笑语在苏州的各大酒店、饭馆和茶室。他对学生有爱,对教育有思,对社会有梦,对朋友有情,对生活有心。
他原先住在苏州城南的桂花新村,在客厅中,可以看到苏州的老城墙,看到护城河中的旧时波影。每天清晨,能听到古城墙下的密林之中,最有诗意的雀鸦鸣唱。我曾经有过猜想,这些鸟雀的远祖,或许就是苏州最早的“原住民”。
后来,徐校长搬了家,在火车站边上,平江新城的大观名园。仍然是非常诗意的一个地方,毗邻小区内最大的竹林,常年绿意盎然,竹声萧萧。更美的,是其后院中,竟能看到远方虎丘的塔影,如诗如画,令人大为惊讶。
但生活总是喜欢捉弄着人们的情感。四月份还刚刚在周庄古镇,参加一位好友去世五周年的追思会,竟然在三个月后,自己长辞人间,成了被悼念的故人!
这枚景范中学的教师校徽,为暗红色底,古朴大气;白色校名字体,为苏州著名书法家王个簃先生所书。而校徽的背面,则是徐校长的亲笔签名和日期。时间是在2008年的4月。
徐校长虽任教数学,但文字功底和文学情怀还是非常令人敬佩。笔者最为难忘的,是今天走进范庄前的景范中学大门,所看到的一座小池塘。此池塘为徐校长任上所建,有假山、水草和池波——这些,似乎都没有什么——但最为精彩的一笔是,当年的徐校长捉养了几只青蛙,投放其中——于是,“风声雨声读书声”的景范校园,就有了“听取蛙声一片”的诗趣和意境。用今天的话来夸奖,叫做“男神校长”。
景范中学曾名“二十二中”。八十年代中期,励志图变、上下一心,先是学校更名,后是教学改革,再是华东教改基地,一时间,景范成为了苏州教育改革的“代名词”;这些工作和成绩,就有徐校长的参与和贡献。而狭窄的范庄前深巷,也成了笔者每周必去的地方。校园中的一草一木、一门一窗,笔者皆熟悉而亲切。尤其是教导处前的那两株极品梅树,一棵白,一棵红,冬日开得茁壮而又艳丽,看了让人心情欢喜。笔者曾多次与当年的“苏州市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协作组”的十余位老师,与梅同饮,伴香面坐。
这其中,就常有徐校长的身影和笑语。
——“徐锦魁赠2008.4”,这枚景范中学的教师校徽,将成为笔者永远的纪念和珍藏。而每年,当七月的炎热如期而至,或在范庄前那狭窄的小巷中穿行,有很多人都会想起一位老校长,他的名字叫:
徐锦魁。

◇景范中学原副校长徐锦魁先生所赠校徽
(未完待续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