冯斌的话
一、这是我给《桃李,桃李》一书所写的32首小诗,时在2008年,距今已有了近十年的时光。
二、《桃李,桃李》一书,是我初中时代的恩师李友芳先生的个人自传体长篇文稿。从初版开始,距今也已经有了近十年的时间。
三、2017年,该书在印制近十年之后,由上海科普出版社正式出版,也算是再版。恩师对全书进行了校对,并另补充近两万字,其中的一篇思忆师父的两千字文章,感情真挚,无人不泪。
四、2018新春伊始,小荷人备战欲发。偶然间看到此32首小诗旧作,忽有所感,有发表的冲动,有感情的一种宣泄,亦有战斗前的一种激励,于是决定在“狗网”上发表此作。
五、小诗写在十年之前,不懂平仄和对称,只能算是“诗言志、句言情”,读者诸君见笑!亦借此机会,祝恩师健康长寿!
河马 2018年2月28日 初春之日
★冯斌写:三十二首赠恩师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●《桃李,桃李》李友芳个人传记“附录”——冯斌小诗之1
一柱灰囱向天穹,吾师童年饭香浓。
风雨摧屋皆昔往,霞云抚瓦笑从容。
三十二首给恩师/冯斌小注:
此为吾师故乡旧宅的烟囱。屋之顶,天之下,高一米余。经数十年,仍矗立不废。
想像春晨秋暮,夏夜冬晚,炊烟袅袅,饭香四飘。灶后一膛炉火,映红双颊,亦照亮生活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●《桃李,桃李》李友芳个人传记“附录”——冯斌小诗之2
曾经小厨此窗开,温馨乡情至此回。
明窗不知何处去,岁月弹指不可追。
三十二首给恩师/冯斌小注:
吾师笑说,这里原来是个门。
后来一家离此去戚城,房屋出租,有了改造。但现在仍可想像当年吾师进出忙碌的身影。
吾师上班勤恳于讲台,下班忙碌于灶间,身兼教师、主妇之称,其皆不误,尽心而称职,令人赞叹!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●《桃李,桃李》李友芳个人传记“附录”——冯斌小诗之3
小屋虽小锅碗大,清贫虽清滋味浓。
今日重又厨房中,吾师目前灶火红。
三十二首给恩师/冯斌小注:
吾师步入此屋,我说,给你拍个照吧!于是,留下此影。
吾师为陪我去其故乡,特地穿上中式服装,带有美丽花纹。
其苍苍白发之下,仍是当年宁静之面容,双目坚定而不弃。
我想,她的一生如歌似乐,其声也远,其曲也怨。然吾师从未有过停止。吾师的乐观与豁达,其人格之威,是她教授我的最重一课,让愚生震撼和感佩,一生铭记!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●《桃李,桃李》李友芳个人传记“附录”——冯斌小诗之4
斑驳一墙无言语,童年欢娱少年嬉。
砖似册簿墙似纸,吾师多少人生忆。
三十二首给恩师/冯斌小注:
此为吾师旧宅之墙影也。
岁月流逝,墙体灰落。此情此景,想吾师一定感慨无限。
人生如书,墙亦如书。
故摄之而纪念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●《桃李,桃李》李友芳个人传记“附录”——冯斌小诗之5
此屋吾师生命始,坠地呱呱声细细。
屋老如人沧桑改,相对无言泪迷离。
三十二首给恩师/冯斌小注:
吾师告我,七十余年前,她即出生于此小屋中。
现在看来,已显局促而逼仄。但生命之舟自此启航,仍值得细观和流连。
退后几步,摁动快门,摄下此照。
照片中,见吾师背影,已显微驼,不觉慨然。
当年婴孩,成白发老人,此时此刻,老屋如能言语,亦会如我同叹。
在此,愚生祝吾师健康长寿!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●《桃李,桃李》李友芳个人传记“附录”——冯斌小诗之6
清塘一湾粉墙隐,水杉冬日待春光。
码头不闻棰洗响,唯有吾师立斜阳。
三十二首给恩师/冯斌小注:
应我所邀,吾师站于河边,摄下此照。
我学摄影,未曾拜师,仅靠作品阅读,通过思考和琢磨,加入自己的文学视角。
此照的拍摄,寓意颇深,意境颇丰。所谓“不知门前镜湖水,春日不改旧时波”,即此诗意也。
小诗中,最后两句尚可玩味。其中,“码头”原为“岸边”,因觉其词音不够响亮,故而改之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●《桃李,桃李》李友芳个人传记“附录”——冯斌小诗之7
小楼门前三人排,昔年曾经比高矮。
双手一握虽白发,比肩齐影童心来。
三十二首给恩师/冯斌小注:
其时,吾师领我去她当年的好友桂珍姐处。途中,经一小楼,忽遇两位老人,热情招呼。
双手相牵。原来也是当年的童伴。于是,三人在楼前合影。
此两童伴居所离吾师家不远,想来当年来往密切。
童年伙伴最为难忘,而居家邻近,又多一层了解和加深也。
小楼已翻建过,不知当年旧屋是何模样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●《桃李,桃李》李友芳个人传记“附录”——冯斌小诗之8
少年如画记忆深,画中最美是桂珍。
不是姐妹胜姐妹,堂前合影永留存!
三十二首给恩师/冯斌小注:
此四老除吾师外,前排即为桂珍姐,我称之为“阿姨”。今已七十余。后排为其兄妹。
三老年轻时奔波操劳于北方,晚年归乡,自得其乐。
当日午饭即在桂珍阿姨家完成。
吾弟亦同行,至今回味无穷。
此后两月左右,该楼即遭拆迁。此照片亦成一永久纪念。
看照片中,姐妹两人挽手并肩,亲密无间,可知人间谊情,堪比日月;往事之忆,历久弥深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●《桃李,桃李》李友芳个人传记“附录”——冯斌小诗之9
长檐如盖避风雨,童年无语吮指立。
祖母不知何处去,一瓦一窗贮恩慈。
三十二首给恩师/冯斌小注:
此即为吾师旧宅的全貌。
当年的门前不是今日的水泥地,或想应该是泥地,间有砖路。
吾师告我,门,似未改变。
七十余年了!当今,城市化现象比比皆是,农野起高楼,水渠成街道。此屋得以留存,实属不易。但未来的命运,谁也不可得知。往事不再,旧物仅存,让我在其中想象吾师当年的旧影,想象中国农村生活的旧影,想象一切的不可重回,心中满布惆怅与伤感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●《桃李,桃李》李友芳个人传记“附录”——冯斌小诗之10
为生今又把门开,吾师旧居新客来。
一把钥匙一把锁,文学领引铭心怀。
三十二首给恩师/冯斌小注:
此为吾师在戚城的家。当时,我手快,按动快门,留下此瞬间。
坐定后,听吾师诉说分得此房时,家中的前前后后,所有辛酸在眼中。
记三十五年前,吾师将我领进文学之门,其言行影响、决定我一生的追求,我的文学之命由此而定,直至今日,亦未曾有变。
也正因有了吾师的人生导引,愚生方有今日,得尽享文学之乐,生活之道。
有时忽想,假如没有与吾师之遇,愚生不知今当何如?又不知漂泊于何方,以何而为生?
每念于此,愚生即不觉泪湿双眸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●《桃李,桃李》李友芳个人传记“附录”——冯斌小诗之11
古之学者必有师,谁言生而即有知?
提笔为志求索苦,研墨相助甜可知。
三十二首给恩师/冯斌小注:
此为吾师之伤心之物也。
笔迹为毛老师所留。数年前,吾师老伴不幸早早离去。两人携手风雨数十载,不离不弃,同舟共行。一路走来,感情深厚。
惜师父壮年早逝,子女成人,分房加薪,但未得享福。
吾师每说起师父,便声音哽咽,泪光晶莹。
唉,人去而不得复生。将思念深藏于心间,继续生者的生活,此亦为逝者的最大心愿,是不是,老师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●《桃李,桃李》李友芳个人传记“附录”——冯斌小诗之12
天地养正气,古今法贤人。
养正又法古,堂堂大写人!
◆三十二首给恩师/冯斌小注:
吾师告我,“养正”和“法古”正好是她与师父两人中学的校名。
她非常喜欢这幅对联。
据说,此书法是她儿子写的,好像还是某年的元旦,抑或是春节?
真是一副“天对”。
吾师的一生,即是正气凛然的一生。风吹不倒,雨打不折;震而不能摧之,险而不能毁之。
浩然凛然,铮铮而堂堂,令人敬佩!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●《桃李,桃李》李友芳个人传记“附录”——冯斌小诗之13
双檐低垂对无语,风过如闻百年声。
曾经春回双栖燕,不知呢喃飞何村。
三十二首给恩师/冯斌小注:
一切都旧了。一切也都老了。
但是,谁能抹去往昔的记忆?那燕语春声,童年欢娱,一切的一切,似在目前,如在昨日。
我的童年在金坛。当年的屋影和门檐都已成梦幻。但只要安静下来,只要回到故乡,一切又重现眼前。每一次,我都要到吹鼓桥走走,到机关幼儿园的旧址看看。脚步很轻,心情很重。
别了,童年!
别了,那所有的物体和旧影!
童年,只在记忆中永生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●《桃李,桃李》李友芳个人传记“附录”——冯斌小诗之14
线装一钉如册卷,百年老屋似旧书。
阅尽人间字句短,唯有泥墙香如故。
三十二首给恩师/冯斌小注:
这不是地面,是屋墙。
因为了年头久远,所以用了固定的铁钉,就如旧衣服上的补丁和线头。
但我喜欢把它比作一册图书的线装。
人生如书,一页又一页。
岁月如梭,一针还一针。
母语的词典里,还有多少的句子,是这样的形象、精妙,而又让人感伤无限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●《桃李,桃李》李友芳个人传记“附录”——冯斌小诗之15
环臂老屋立,往事今目前。
白发木扉外,童颜门后间。
三十二首给恩师/冯斌小注:
吾师拍照,似乎不喜欢如此环臂而立,她最常的动作是双手垂放,或是摆于身后。
这张照片中的姿势颇有深味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●《桃李,桃李》李友芳个人传记“附录”——冯斌小诗之16
邻屋旧树曾幼年,浇水抬土未及肩。
风华一夜忽已老,仰看高枝两笑言。
三十二首给恩师/冯斌小注:
吾师之侧立者,为其堂弟,一个淳朴的汉子。
想当年,也是一个小男孩,小男生。现今已入晚年,儿女成行。
身后是葱茏之树木,故而有诗中的感慨和联想。
其实,都是想像的。
谁还知道,身后的那些树是什么时候栽种的呢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●《桃李,桃李》李友芳个人传记“附录”——冯斌小诗之17
曾经高堂李姓家,粉墙一排村人夸。
儿童笑逐门前出,吾师登楼窗后花。
三十二首给恩师/冯斌小注:
此长长一排的房屋,蔚为壮观。在当时的农村乡下,应该是不错的建筑和成就了。
吾师云,此屋皆为其祖母养蚕所得,经年累月,积蓄而成。
真不易啊!
听说过春蚕吐丝的艰辛,那种呕心沥血,那种以身付之,让人敬而赞叹!
伟大啊,中国的农民!伟大啊,中国的农妇!
诗的最后一句,是夸说吾师年轻时的美丽。用了喻体,似乎不错,不知吾师能给我打上几分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●《桃李,桃李》李友芳个人传记“附录”——冯斌小诗之18
屋在情犹在,春来花自开。
室寒亲情暖,笑影扑面来。
三十二首给恩师/冯斌小注:
此屋即吾师重回家乡后的住宅小楼,现已成空房。
吾师云,右边原有小床一架,为两儿女所用。现床榻仍在。而吾师一双儿女皆已成年,事业有成,家庭幸福。吾师常视之为最大财富和欣慰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●《桃李,桃李》李友芳个人传记“附录”——冯斌小诗之19
书桌尘封记忆新,书柜书旧老友情。
屋在书在两相伴,风声雨声读书勤。
三十二首给恩师/冯斌小注:
此为吾师在其书桌和书柜旁的留影。
我知道,此为吾师回到故乡后的小楼,又为其出生地。她当时的心情一定很复杂。
我翻了一下柜中的藏书,以历史类和语文类为多。此是他们两老的专业。
许多书上,皆有圈圈点点,留下细读的痕迹。两位皆是爱书之人,特别是那个书荒的年代,就更是爱书如命。
有许多还是当时的畅销图书,可见两位与时俱进,求知若渴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●《桃李,桃李》李友芳个人传记“附录”——冯斌小诗之20
一灯光明照春晨,久别又回童年村。
伏案不知窗已白,启程常常鸡打鸣。
昔去红颜少女日,还家已然五十龄。
娇儿不知父母心,梦中频频传笑音。
三十二首给恩师/冯斌小注:
桌上的小台灯,是当时的生活流行物。
我印象很深。
后向吾师索讨,留作纪念。
现该台灯已陈放于新开放的甪直冯斌作文馆客栈之中,作永久之收藏和纪念也。
灯,是个好物件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●《桃李,桃李》李友芳个人传记“附录”——冯斌小诗之21
一帖画片立钟楼,树木葱茏岁月稠。
旧鹊翩飞晚钟响,似唤昔人归不归。
三十二首给恩师/冯斌小注:
吾师老伴为苏州大学毕业生,当时名为“江苏师范学院”,为百年名校也。
吾师告我,此为苏大九十年校庆的纪念画片,师父一直珍存不舍。
惜物在而人去,睹物思亲,令人不胜唏嘘!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●《桃李,桃李》李友芳个人传记“附录”——冯斌小诗之22
夏日风情多,三叶送凉频。
不知今夜星,曾是昨夜明。
三十二首给恩师/冯斌小注:
我拍摄的吊扇照片。
我拍摄,常喜欢与生活相关联的物品。这是因为,生活是人的主体。
小小的屋子,电扇在风吹,夏日在蝉鸣,一切都很平常,一切又都令人怀念。
到了一定的年龄,方才知道,生活即珍贵,记忆即幸福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●《桃李,桃李》李友芳个人传记“附录”——冯斌小诗之23
笔下一行字,纸上五千史。
讲台三尺短,阅者百年思。
三十二首给恩师/冯斌小注:
此为师父的教学笔记。
我当时曾经一一翻阅,为其认真所感动。
一个学者。
一个诚者。
一个智者。
一个仁者。
拍下此照,留作永久的怀念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●《桃李,桃李》李友芳个人传记“附录”——冯斌小诗之24
吾师高高举,愿君事事升。
一生为人计,蔚然忘我身。
三十二首给恩师/冯斌小注:
冯斌,这个送你!吾师朗声说道。
我知道,此是吉物,名为“升”,量米用的。
我喜欢它的造型。方方正正,稳而不倒。
吾师高高举起,似乎吉言于我,高升也!高升也!
其实,愚生数十年人生,孜孜所求者,吾师最为明晓。
事业之升,作文事业之升,乃吾之最大心愿也。
感谢吾师。
吾当努力使事业而升之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●《桃李,桃李》李友芳个人传记“附录”——冯斌小诗之25
时间如流水,春秋复冬夏。
昔年去何处,墙上女如花。
三十二首给恩师/冯斌小注:
细节总有撼人的力量。
我注意到了吾师旧居灰暗的小楼中,墙上的这张年历画:
1991年.
那是老师值得纪念的一个年头。
她在居住了几年之后,终于在戚城有了自己的新家,不用来回奔波了。
居而离去,离而复还;此次,又要离开,吾师一定心潮难平。
这一张画,见证了那一年的变迁。
昔年去何处?意思是说,是啊,那曾经的记忆和日子都到哪去了呢?
墙上女如花。意思是说,只有墙上的那位女子,美艳如花般地微笑着,她可能知道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●《桃李,桃李》李友芳个人传记“附录”——冯斌小诗之26
乒乓两板惜已旧,儿女挥臂笑声留。
一球飞闪去复来,昔日重归难再求。
人生有梦不觉寒,人生有爱心中暖。
莫言坎坷不平路,吾师风雨立寒秋。
三十二首给恩师/冯斌小注:
两只乒乓板,大概是吾师一双儿女的文娱用品,他们昔时的课余之乐。
乒乓球运动,曾经是那一代中国儿童的爱物。乒乒乓乓,小小银球,多少欢娱,多少记忆!
球板已破损,手握处光滑而细腻,使用的时间不会太短。
徘徊于小楼,似乎仍可听闻当年那清脆的小球之声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●《桃李,桃李》李友芳个人传记“附录”——冯斌小诗之27
门闭花格今犹在,户启铁环圆如常。
师云此物他乡客,不知匠人几月忙。
三十二首给恩师/冯斌小注:
吾师告我,此门为毛老师自家乡运来。
所以,此物更显得珍贵了。
我的诗写得并不伤感,句子对得尚可,角度选得不错,尤其最后一句,颇为自得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●《桃李,桃李》李友芳个人传记“附录”——冯斌小诗之28
墙中双层柜,今已杂物堆。
师笑童年乐,读写在此位。
三十二首给恩师/冯斌小注:
吾师告我,这里的墙中小柜,原是她的书柜。墙边,放有小桌一张。一放学,她就趴在桌上写作业。
现在,因为房子出租,柜里放满了川味的乳腐和辣酱。
原来,屋子的新住客是个四川汉子。
不知他以何为生?不知他老家的门前,是否有长江滚滚?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●《桃李,桃李》李友芳个人传记“附录”——冯斌小诗之29
健步老宅行,宛若少年回。
吾师情深深,最喜故乡归。
三十二首给恩师/冯斌小注:
这张照片有极强的象征意义。
看见老房子,吾师的步履忽然加快了起来,把年轻的我们抛在身后。
吾师的童年情结,吾师的乡土思念,所有的一切,都在她如飞的步影之中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●《桃李,桃李》李友芳个人传记“附录”——冯斌小诗之30
二十年前一张报,曾伴家人同乡归。
三十二载金坛行,山复山兮水复水。
三十二首给恩师/冯斌小注:
这是个小物件,是个细节。
出版的日期是:1989年4月4日。
我不知道这一天,吾师的家中有那些喜事儿?
这张报,定是他们全家从金坛迁回到老家时,顺手带来的。上面的投递地址,清楚地写明了吾师原先在金坛的家:红43。
那是红旗巷43号的简称吧!
老师一生热爱文化,看书看报,了解国事,虽身处僻乡,亦不离文化。这是他们人格力量的源泉。
原来,文化因有生命而显伟力。
原来,生命因有文化而显尊贵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●《桃李,桃李》李友芳个人传记“附录”——冯斌小诗之31
一帘光影照童年,几行泪笑在人间。
吾师恩情深似海,桃李满目翠连天。
三十二首给恩师/冯斌小注:
这个小门的结构很有趣。上面是个活络的木栅,可来回移动。
移,则可见光线,风清月白;再移,则可闭门谢客,屋内朦胧。
“光”,是个好字。
时光,更是个好词语。
人的一生,其实是逐光的一生。
可是,有时我们并没有移动我们木栅的自由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●《桃李,桃李》李友芳个人传记“附录”——冯斌小诗之32
草木不知此地何,曾经农野青欲流。
午时三两行人过,仿佛垄上身影稠。
三十二首给恩师/冯斌小注:
这里是一条路,普通而又平常。
吾师告我,这里原都是农田,池塘碧水,春暖鸭知。后来,不知何时,就成了现在的样子。
长满了草,长满了树,没有了池塘,没有了麦田,没有了牧歌,没有了农人,一切都变了。
消失的田野啊,你曾给了人们生活的衣食,更给了童年自然的诗意,小小的心在你的怀中长大而滋养。今天,谁又能把你忘怀?
这首诗表达的,就是上面的意思。
(毕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