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陈鹤琴书影》连载23
写在前面的话:
一、在近代中国教育,有“四父”之说,即:陶行知,为“中国平民教育之父”;晏阳初,为“中国乡村教育之父”;黄炎培,为“中国职业教育之父”;陈鹤琴,为“中国幼儿教育之父”。其中,陶先生做的是“最众”的教育,晏先生是“最底”的教育,黄先生,是“最专”的教育,而陈先生,则为“最初”的教育。
二、《陈鹤琴书影》,为《叶圣陶书影》一书之后,国内的第二本教育家“藏书书影”。作者为小荷作文创始人、儿童文学作家冯斌老师。本书约二十万字,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。
三、《陈鹤琴书影》,通过图片讲收藏,通过收藏讲故事,通过故事讲教育。一本书,即是一座教育博物馆;一个人,即是一部中华近代史。
四、人生由物品组成,文化由文字传播。在我们的父辈和祖辈的那些岁月里,一本图书,就是一行深深的足迹:字即心,纸即体,书即命。
五、“追寻大师,追梦母语”,此为小荷人的理想和目标。大师即方向,即旗帜,即力量之源。
六、本网站今始连载冯斌老师的专著《陈鹤琴书影》,拟每周一期,一个月发表三到四期。每期介绍一种图书,发表一篇文章,以供诸位读者了解、认识和研究陈老的一生,以励吾志!
七、欢迎阅读,感谢大家!
小荷1028研究院(白乌鸦) 本网编辑部 敬启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《陈鹤琴书影》第二十三期
家庭教育
◆ 1978年
◆ 87岁
◆ 教育科学出版社重版《家庭教育》。在此书的重版序中,作者写到:“儿童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,关系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命运”;“我虽然年已九旬,但热爱儿童,热爱教育事业之心依然十分炽烈”;“愿为培养共产主义的幼苗再发一份光和热。”
【编者收藏小记】
1982年2月,北京的教育科学出版社悄悄地出版了一本书,名《家庭教育》,副题是:怎样教小孩。
本书署名:陈鹤琴
笔者所收藏到的,正是教科社的这本《家庭教育》。
距离了该书1925年的初版本,也就是该书的第一次出版,到教学科学出版社重又出版《家庭教育》,重印此书的时间跨度为57年!
这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一次历史性的事件,大概可以载入陈氏图书的“出版史”。
此书有“作者近影”一帧。照片上的陈先生,看上去精神不错,身后的书柜中满是图书,可以说是“坐拥书城”。只是眼睛细了,头发少了,笑意有点吃力了。
照片之页的反面,是作者的题词:
一切为儿童
一切为四化
陈鹤琴 81年儿童节
此书还刊有《重版序》一篇,是了解和研究陈先生的珍贵资料。因为此时的陈先生已经年高91岁,可以说是陈先生生前最后一次亲见到他的图书出版,本年的12月份,老先生就辞别远去了。此序言,当也算是他余生中最后的文字了。
《重版序》中,陈先生满是谦逊的言辞,不断地说着自己的不足和缺憾,说“作些删改”,说“抛砖引玉”。
序言中,作者仍念念不忘的,是当年的老战友、老同学陶行知先生。在文中,他数次提到陶先生;还特别将那篇著名的“陶序”安排于书前,说“今年是他的九十周年”,特意“重刊了他为《家庭教育》所作的序,以示我对他的深切怀念”。
教科社的这本重版本,是新中国建立之后,《家庭教育》的首次印行。虽然定价仅为“0.55元”,但其意义真正的是“无可估价”!
而翻开版权页,当我们看到此书的印数时,所有的读者都要目瞪口呆了!上面清清楚楚地印着这样的字样:
印数1——130000册!
——可惜,一切都来得稍稍迟了一些。
此书出版的当年,作者就离开了人世。幸好,他还等到了这一日。
笔者常说的一句话是:天佑杰人。
此处可以对个下句:地护良书。
1982年,这一年,必将载入中国幼儿教育的史册。这个历史的创造者,共有两人,一个叫做“陈鹤琴”,另一个叫做“教育科学出版社”。
◇《家庭教育》
幼儿教育
◆ 1978年
◆ 87岁
◆ 11月,为浙江《幼儿教育》创刊号题词:“热爱、了解和研究儿童,教育他们使之胜过前人。”
【编者收藏小记】
此刊的出版者是浙江教育报刊总社。应该是“文革”之后,幼教类书刊中,出版的比较早期的一本刊物。
陈先生“老树逢春”,看到了这样的景象,自然是喜不自禁。他办过学,也办过杂志,还出版和主编过许多的图书。他与出版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。于是,得到他老人家的题词,就不算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。
看该刊上陈老先生的题词,字体流畅而矫健。看得出,他的手掌和身体都非常硬朗,看不出任何的颤抖和力虚。
陈老先生的题词内容也很特别:
“热爱、了解和研究儿童,教育他们使之胜过前人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,翻译一下,就是“儿童本位”,就是“长江后浪推前浪,前浪还要往前闯!”
但其实,题词发表的这一年,这位“前浪”先生,已经是一位八十七岁的老翁了。
这真是“岁月催人老”啊!
◇《幼儿教育》1982创刊号
◇《幼儿教育》内页
◇为《幼儿教育》创刊号题词
(未完待续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