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陈鹤琴书影》连载16
写在前面的话:
一、在近代中国教育,有“四父”之说,即:陶行知,为“中国平民教育之父”;晏阳初,为“中国乡村教育之父”;黄炎培,为“中国职业教育之父”;陈鹤琴,为“中国幼儿教育之父”。其中,陶先生做的是“最众”的教育,晏先生是“最底”的教育,黄先生,是“最专”的教育,而陈先生,则为“最初”的教育。
二、《陈鹤琴书影》,为《叶圣陶书影》一书之后,国内的第二本教育家“藏书书影”。作者为小荷作文创始人、儿童文学作家冯斌老师。本书约二十万字,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。
三、《陈鹤琴书影》,通过图片讲收藏,通过收藏讲故事,通过故事讲教育。一本书,即是一座教育博物馆;一个人,即是一部中华近代史。
四、人生由物品组成,文化由文字传播。在我们的父辈和祖辈的那些岁月里,一本图书,就是一行深深的足迹:字即心,纸即体,书即命。
五、“追寻大师,追梦母语”,此为小荷人的理想和目标。大师即方向,即旗帜,即力量之源。
六、本网站今始连载冯斌老师的专著《陈鹤琴书影》,拟每周一期,一个月发表三到四期。每期介绍一种图书,发表一篇文章,以供诸位读者了解、认识和研究陈老的一生,以励吾志!
七、欢迎阅读,感谢大家!
小荷1028研究院(白乌鸦) 本网编辑部 敬启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《陈鹤琴书影》第十六期
儿童故事
◆ 1944年
◆(民国三十三年)53岁
◆ 与钟昭华合编《儿童故事》,由华华书店出版。
【编者收藏小记】
这本藏品的收获,曲折而多故事。此书的获取,仅仅在笔者写作此《编者收藏小记》之前的五个小时。
笔者佩服网上书店原主的“广告语”:
“绝对孤品!物超所值。”
笔者偶见之后,当然心中狂喜。的确,此书从未见过。但原主的开价,也让笔者颇费思量,迟迟不敢下单。笔者清楚,钱肯定是要掏的。关键的问题是,能不能稍稍省下一点?开价太高了,不是离谱,是“没谱”。
于是,一场艰难而又“必输”的谈判开始了。
最后,原主还是作了较大的让步,几乎优惠了原四位数额的小一半。这让笔者在幸得藏品的同时,也有了一点“胜利”的喜悦。
收藏,就是如此残酷,能够“双赢”的不多。所谓“精神物质双丰收,价廉物美笑‘捡漏’”——世上能有几人,一生能有几回?
此《儿童故事》,由陈先生与钟昭华合编。出版于1946年的六月。仍由“孙怀琮”先生的华华书店出版。版权页上,清晰地印着出版和印刷的地点:上海。在“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六月”的时间之后,还标有“沪二版”的字样。
该书的用纸较为粗糙,类似于土纸的纸质。但字号较大,油墨足够,阅读起来,颇为省力。
此书书名为《儿童故事》,其中搜集的,当然就是给幼儿听讲的一些童话故事。但稍有不同的是,这本书中的绝大部分内容,都来自于外国,是从欧美一些国家的著名儿童故事脱胎而来的。
在书前的“卷头语”中,陈先生这样告诉读者:
“这里的故事,没有一个是从原文直译出来的。个个都是重新写过编过的。有许多地方,故事的内容也常常与原文不同的。”
笔者从事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创作,算来也已达三十余年。对于百年中,中华教育的人和事,看过一些,也收藏过一些。但陈先生的教育经历和教育事业,却常常让笔者感到特别的钦敬和振奋。他的“中国化、科学化”的教育理想和追求,是让笔者最为感动和触动的地方。
他虽然留过洋,所受到的是外国的高等教育,但其所有的教育实践,无一处不是在研究“与中国的结合,与民族的结合,与科学的结合”。他是一位真正的,急着要用新而有用的教育,来救国家、救民族的教育家。
《儿童故事》共有184个页码。品相在八品左右。华华书店在编辑此书时,费了不少心思,几乎为每篇的故事,都加插了图画,形神毕现,图文并茂,增加了读者阅读的兴味。在当时的战争年代,能够做到这样的周全和精致,“华华书店”的确不易。
陈先生没有选错地方,也没有选错老板。
此藏品封面全、封底全、版权页全、正文全。
有了这“四全”,笔者就倍觉欣幸。当然,加上那个近半的优惠价格,笔者就更有大福降临之感了。
感谢原主。一件极美的“孤品”。
落袋为安。它,注定永恒。
◇《儿童故事》
◇《儿童故事》卷头语
◇《儿童故事》内页
活教育的教学原则
◆ 1946年
◆(民国三十六年)55岁
◆ 在华华书店,出版《活教育的教学原则》一书。
【编者收藏小记】
笔者藏有此书的三版本和四版本,共两种。
先说第三版的一种。
虽说已是第三版,但其封面的“简陋”仍然让人吃惊!给人“未施粉黛、素面朝天”的感觉,连书名《活教育的教学原则》八个字,也似乎是用了印章,印戳上去的。书中正文的印刷,用的是小五号,看起来比较吃力,上了五十岁年纪的人,估计是看不清的,要戴老花镜。
版权页上,说明了此书的印刷时间,是1946年12月,同时在上海和桂林两地印制。笔者估计,收藏的这一种为在桂林印刷的可能性更大一些。
奇怪的是,此书依然没有标示“书价”,即不告诉你,这本书卖多少钱。版权页上,只印着“每册实价”四个大字。而“每册实价”的后面,是空格。
此种情况,在华华书店,已经出现过不止一次,这就让笔者不得不倍加惊诧起来:
这种无标价的图书,是不是作者“自销”的,或是作为一种“赠阅品”而印制的?如果的确是,那印不印价格,就无所谓了。
不过想想,一本书不印价钱,总好像不像个事。
另一种,是华华书店的第四版,换了比较漂亮的封面,大红色的字体,很是招眼。
惜笔者收藏的这本,封面已经残缺,几乎只剩见一张脸的五分之三,其余的五分之二全都残落了。好在版权页还算齐整,除了出版时间改为1947年5月外,其他的几乎未有变化。包括“书钱”,依然没有标示,照样印着“每册实价”四个大字。
“华华”,你这个书店真是奇了怪了。笔者真的搞不懂这个“孙老板”是怎么想的。卖书,不印价钱。
第四版的版本,除了封面的残缺之外,还有更残的,连封底也丢了。
不过,让笔者诧异的是,第三版仅有50个页码,而第四版,即使是个“残本”,其正文的页码却印到了84个!
这是怎么回事?
细细一看,原来,第四版是个增补本:
“活教育的教学原则”由第三版的10个,增加到了第四版的15个!加了5个“教学原则”,于是,页码就上去了,书就厚了。
还有更让人惊喜的,即第四版中,增加了12幅漫画,总题目为:《活教育与死教育》。
这个第四版,与第三版的印制时间,相差不到半年,但陈先生已经将自己的“活教育理论”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。真不容易。
当然,陈先生的第四版中,有一个小小的瑕疵,就是正文前的“卷头语”,没有及时替换掉。在文中,陈先生写道:
“在此我要乘便告罪的,就是我所说的不过是十条教学原则,将来有暇陆续写出来,以供同仁的研讨。”
——陈先生显然无须“告罪”了,因为在第四版的这册书上,已经“陆续”增加了“五条”,由原来的“十条”到了现在的“十五条”。
此所藏的两种图书,就印制情况和内文的“笔误”来看,当属在桂林的印刷产品而无疑。太匆忙了。
不过,这一切都值得原谅。这是因为,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,1946、1947年的时候,那是个什么样的年份啊!抗战将歇,中华民族刚从血泊之中扶立起来,跌跌爬爬、摇摇晃晃,不要说教育与出版了,能“活”下来,就算大不易了。
如此说来,我们仍然要向华华书店的孙怀琮先生敬礼!
——孙先生,你很不容易。
◇《活教育的教学原则》
◇《活教育的教学原则》版权页
◇《活教育的教学原则》内文
◇华华书店发行
(未完待续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