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陈鹤琴书影》连载4
写在前面的话:
一、在近代中国教育,有“四父”之说,即:陶行知,为“中国平民教育之父”;晏阳初,为“中国乡村教育之父”;黄炎培,为“中国职业教育之父”;陈鹤琴,为“中国幼儿教育之父”。其中,陶先生做的是“最众”的教育,晏先生是“最底”的教育,黄先生,是“最专”的教育,而陈先生,则为“最初”的教育。
二、《陈鹤琴书影》,为《叶圣陶书影》一书之后,国内的第二本教育家“藏书书影”。作者为小荷作文创始人、儿童文学作家冯斌老师。本书约二十万字,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。
三、《陈鹤琴书影》,通过图片讲收藏,通过收藏讲故事,通过故事讲教育。一本书,即是一座教育博物馆;一个人,即是一部中华近代史。
四、人生由物品组成,文化由文字传播。在我们的父辈和祖辈的那些岁月里,一本图书,就是一行深深的足迹:字即心,纸即体,书即命。
五、“追寻大师,追梦母语”,此为小荷人的理想和目标。大师即方向,即旗帜,即力量之源。
六、本网站今始连载冯斌老师的专著《陈鹤琴书影》,拟每周一期,一个月发表三到四期。每期介绍一种图书,发表一篇文章,以供诸位读者了解、认识和研究陈老的一生,以励吾志!
七、欢迎阅读,感谢大家!
小荷1028研究院(白乌鸦) 本网编辑部 敬启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《陈鹤琴书影》第四期
测验:中大教育学院
◆ 1929年
◆(民国二十年)38岁
◆参与编辑《中大教育学院》的“测验”一书。此书由国立中央大学编辑印制,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。
【编者收藏小记】
此藏品与众不同。
先说开本:高为32厘米,宽为23厘米。是个典型的“超大本”,且为精装,黑底烫金。
再说内容。此藏品的内文非常丰富,名《测验——中大教育学院》,内文中集有遍及各种学科与门类的测验题目,对象从初小到高中。显然,这是一本用来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试的手册。
翻开此藏品,第一篇就是陈先生的“作品”,题目为《初小默读测验》,署名“陈鹤琴”。首页上,有个人档案的问询记录,比如:
我姓名 ,是(男或女) 学生。
我今年 岁,在 月 日生的。
我在 学校 年级 学期。
今天是民国 年 月 日。
等等。
继续翻阅,发现陈先生在其中担任了多项测验题目的编撰,计有:
一、《初小默读测验》
二、《小学常识测验》
三、《小学社会自然测验》(第一类)
四、《小学社会自然测验》(第二类)
五、《中学默读测验》(甲种第一类)
六、《中学默读测验》(甲种第二类)
其中,所谓的“第一类”、“第二类”,即为今天的A、B卷,第一类是较低水平的测试,第二类则是较高水平的测试。
此书中,几乎每页皆印戳有“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”的藏书印。翻开即可看到,遍地开花。
尤其珍贵的,是封二上,“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”的一枚藏书票,高10厘米,宽7厘米。图案为一棵松柏,伴随着日光和远山,给人以悠远和坚定之感。使人一看,便生出愉悦和情怀。
——不愧是“中大”。
此书的收藏故事说来话长。可能要追溯到上个世纪末,大概是1999年到2000年的样子。我为了一套大型图书的出版,经常要往南京的几家出版社跑。而南京师范大学中,有一个叫做“书衣坊”的图书装帧工作室,坊主即今天大名在外的装帧设计家朱嬴椿先生。我一到南京,就到“书衣坊”,就到南师大附近的巷子里去转悠。因为那些小弄深巷中,藏着许多旧书店。笔者曾经淘到过一些稀缺的品种,像叶绍钧先生的《十三经索引》,就是花了五百元在那里购回的。
后来,巷子里的旧书店逛完了,觉得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吸引我的了,于是就想到了“南京市古旧书店”,为什么不到那里去看看呢?某日,又到南京,于是走进了南京市古旧书店最里面的一间暗室,那就是他们的所谓仓库,开始了最初的“淘宝”行动。
那次最重要的收获,就是这本《测验——中大教育学院》。店主标价400元。我看了半天,当时没搞懂,这是干什么用的?心里也没想到,今天撰写《陈鹤琴书影》时会用上。只是觉得,这本“超级本”看其上有点意思,特别是那些个藏书章,还有封二上的这张藏书票,比较特别。于是就掏钱包了。
这本书一放,就是十余年,一直是与其他的藏品放在一起的。这回写陈先生的书影,就想到了。翻开一看,“喜从天降“,原来,其中竟然有如此多的“陈鹤琴”!陈先生原来参加了如此多的撰稿和编写。
越想,就越觉得当时这个东西买对了。
而且,笔者猜测,此种印刷物,世存不会很多。而烟消云去的“国立中央大学”,更是只能通过此类的藏品,来回忆昔年曾经的优雅与热闹了。
今天,我们不管怎样地来欢呼和庆贺,教育也好,文化也好,所有的参与者,都不该忘记了一件事,即我们是怎么来的?我们生活在今天,庆贺在今天,欢呼在今天,那我们的昨天呢?我们的前天呢?
“今人所有的思考,我们的前人其实都已经思考过。”
我们今天所体验的一切,其实不过是昨天的一种重复而已。
《测验——中大教育学院》,没有页码,中间夹杂着长短不一的试卷、试题和问题。还有英文卷。大致看去,应该有八十页左右。
而出版印制的时间,因为没有版权页,笔者也只能想当然地把它放入二十年代。
“国立中央大学”,其实就是原先的东南大学。中间还曾经有过“江苏大学”的一个“故事”。现在想想,当然是“国立中央大学”的名字响亮,有气魄。
“名不正,则言不顺。”
世人皆同此心,一切概莫能外。
◇“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”藏书票
◇藏书印
◇初小默读测验
◇封面
◇内页
◇书脊
◇英文测试页
(未完待续)
|